領我回到底片的相機:Nikon FA
- 歐文 廖
- Aug 7
- 2 min read
如果要說 FM2 是我自己擁有的第一台底片相機,那在思考下一台該介紹哪台時,就不能不提讓我真正愛上拍攝底片的 Nikon FA。
雖然這台相機目前已經交給了下一位有緣人,但我還是想記錄一下當時的使用體驗,這篇會以回憶為主、搭配一些官方資料簡單整理。
Nikon FA 簡介
發售年份:1983 年
機型特色:

Nikon 第一台擁有「全自動模式 + 多重測光」功能的高階電子機械機種
矩陣測光的始祖,後來 F4 / F5 / F6 的測光系統都源自於它
支援四種曝光模式:M、A、S、P(全手動、光圈先決、快門先決、程式自動)
TTL 閃燈補光支援
初次上手:從借來的相機開始
嚴格說起來,FA 並不是我第一台擁有的底片機——它是我女友的相機。
那時候她常在使用底片拍攝,而我其實只是偶爾幫忙拿相機而已。直到有一次因為工作需要出國出差,我鼓起勇氣問她:「我可以借用 FA 拍一些旅途的紀錄嗎?」她答應了,也因此,這成了我重新接觸底片攝影的起點。
初學者的最佳組合:50mm f/1.8 餅乾鏡
那趟旅程我搭配的是 50mm f/1.8 的餅乾鏡。輕巧、小顆,對新手來說是無痛上手的選擇:不佔空間,也不重。
雖然畫質跟現在的 f/1.4 相比會有明顯差距,但我覺得底片的影像變數本來就多,要影響最終成像的因素也太多了,如果沒有打算大幅放大輸出,實際上這顆鏡頭已經非常夠用。
關於操作:我只用了 M 模式
回想起來有點可惜。當時我習慣用全手動模式(M),拍攝時都靠手機測光 App 輔助。一直到最近整理資料、準備寫網誌時,我才發現它其實還有 A、S、P 模式。
這讓我感到有點遺憾,因為我還沒來得及嘗試這些功能,相機就已經不在我手上了。不過我相信,只要使用者對這些模式熟悉後,它在實際拍攝時會帶來更多彈性與創作可能。
重新感受到拍照的樂趣
這台 Nikon FA 陪我完成了第一次認真帶相機出國的旅程。那時我因為開始拍攝底片的關係,開始學著思考構圖、操作曝光三要素,讓我重新體會到拍照的樂趣。
那次旅程讓我意識到自己其實很喜歡這種拍攝節奏,也因此開始沉迷底片的質感與拍攝過程。
為什麼最後把它賣掉?
後來我開始更常使用全機械式的 M 系統相機,也逐漸了解到電子零件在老相機裡的潛在風險。雖然 FA 的功能很多,但若未來遇到電子元件損壞,維修上會相對麻煩。
在幾次拍攝與操作經驗累積之後,我認為「穩定性」與「維護的便利性」對我來說更重要,於是最終還是決定把 FA 出讓,改回自己更熟悉、更安心使用的 FM2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