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我第一台底片相機:Nikon FM2
- 歐文 廖
- Jul 30
- 3 min read
有印象最後一次接觸底片應該是小學的時候,然後從 2019 年開始重新接觸底片相機,前前後後也玩了不少機型。這系列文章算是一個紀錄,也希望能保留下自己使用每一台相機的真實使用感受。第一篇,就從我的入門機——Nikon FM2 講起。
初識 FM2
這台相機最早在 1982 年推出,後來也有推出改良版(如 FM2n),一直到 2001 年仍有持續生產。它是一台全機械式的 35mm 單眼相機,具備高閃燈同步、重曝、倒數計時等功能,設計簡單但耐用。
鏡頭搭配與拍攝題材
我最常搭配的鏡頭有四顆:
Nikkor-N Auto 28mm f/2
Nikkor 50mm f/1.2
Nikkor 105mm f/2.5
Nikkor 105mm f/1.8
一開始會入手 FM2,部分原因是它屬於熱門機型,能找到的鏡頭選擇很多,也方便自己搭配使用與探索不同題材。
使用感受與操作經驗
FM2 算是我用最久的一台機型(更準確地說,是機型,因為前後總共擁有過三台)。整體使用體驗來說,快門手感乾脆、轉盤操作順手,機身重量也在可接受範圍,攜帶不造成負擔。
它的全機械式快門設計是我很重視的一點。簡單說就是即使電池系統出問題了、但快門仍然能用,是因為快門不依賴電力運作。但如果電池相關的部分出現問題,像是半機械式快門可能就會因為依賴電力而無法啟動,這時候全機械快門的優勢就會顯現。而機械式快門的優勢也在於如果測光系統出現了問題,也可以仰賴測光法則、測光輔助的器材或是app來協助,不至於會無法使用。
FM2 使用的電池是LR44的鈕扣型電池,相對來說十分常見、好取得,就算是出國旅行,也不太需要擔心補充問題。
快門簾的部分,有兩種版本:早期的蜂巢狀鈦簾與後期的鋁簾。前者質量輕但相對容易變形,維修上會稍微麻煩一些,這點若在意的話,在購入二手機時可以特別注意。
鏡頭選擇的過程
對我來說,鏡頭怎麼選其實是一段試驗的過程。從標準的 50mm 開始,接著想拍人像就入手了中長焦,之後對空間拍攝產生興趣,再往廣角發展。這些轉變不是事先規劃好的,而是隨著拍攝內容與興趣自然延伸出來的。選擇鏡頭的過程也花了不少時間參考他人作品、查詢資料。
最後來說說我的整體感受吧。
我覺得如果是第一台底片相機,要不要直接選擇單眼,這件事其實當初我也猶豫過。畢竟現在底片價格和我剛開始接觸時已經有蠻大的落差,一開始我反而會建議可以先從「即可拍」這類簡單的機器開始,看看自己會不會喜歡這個媒材的質感與拍攝方式,再決定要不要更深入,會是一個比較保險的做法。
對我來說,當確定自己真的想要長期玩底片之後,FM2 就是一台非常適合的選擇。因為它是熱門機型,在台灣的維修資源也很完整,後續如果真的遇到問題,大部分都還是能找到人修得好。再來是鏡頭的選擇非常多元,無論是想專攻某一種題材,還是想嘗試多種焦段的變化,基本上都能滿足。這部分我一開始是從 50mm 開始,後來因為喜歡拍人像而開始探索長焦,又因為喜歡拍攝咖啡廳、室內空間的畫面而去嘗試廣角。這些過程對我來說都是一種「透過器材了解自己喜好」的體驗,而不是單純為了擁有而擁有。
在機身重量與使用感受上,我覺得 FM2 算是中規中矩,不會太輕也不會太重。搭配一般標準鏡頭的話,一機一鏡出門其實蠻輕便的,對日常拍攝來說很友善。整體來說,它是一台讓我拍得蠻自在、使用上也很穩定的相機。不是那種需要太多情感堆疊的存在,而是一台可以安心拿出來拍照、可以被當作工具使用、也能慢慢在過程中體會出自己節奏的相機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Comments